主题策划“生态茶香抚人心” 根植生活源于茶——贵州的茶灯戏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主题策划“生态茶香抚人心” 根植生活源于茶——贵州的茶灯戏

茶灯戏作为民间花灯的一类,在南方多个地域均有流传,正如其名一般,茶灯戏与茶息息相关,其传唱的区域也大多在盛产茶的区域。贵州自古产茶,也产生了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独有的茶灯戏,比如石阡茶灯和松桃茶灯。


凤冈茶灯戏。

石阡茶灯从何起?

“正月采茶是新年,姐妹双双进茶园;茶园采茶十二亩,采得茶叶去换钱。二月采茶茶发芽,一芽二叶摘细茶;姐摘多来妹摘少,茶叶装满送回家……”一首明快的《十二月采茶》活跃在石阡的绿水青山之间。这就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石阡茶灯戏。

民国《石阡县志》对茶灯有比较生动的记载:“有所谓茶灯者,以村童十二人饰女装,为采茶十二姊妹,装一茶婆为其母率领上山采茶。别装四、五十人作赶场式,贸易之间多戏谑十二姊妹语,茶婆往往怒骂之。各执一灯或数灯,极其繁盛。采茶歌声,风流婉转,观众听者,不可胜计。”茶灯一般在正月初八或初九出灯,在正月十五或十六收灯。出灯前要进行“开光”“敬祖”等仪式,收灯时要燃放鞭炮,焚烧疏文,以祈佑平安。

有人这样评价石阡的茶灯戏:“灯从唐朝起,灯自茶中来”。石阡茶灯是否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呢?石阡茶灯戏从唐朝起这个说法可能源自茶灯戏的唱词。唱词这样唱道:“灯从唐朝起,灯从唐朝兴,皇母娘娘眼睛痛,许愿99盏大红灯,33盏留上天,33盏去海边,33盏无去处,留在人间贺新春。”

在《石阡通志》中,人们找到了更确切的说法:唐宋时期,茶叶是石阡人的主要经济来源,苔茶甚至成为皇室贡茶。到明朝,种茶、制茶、饮茶在全县境内已普及形成规模。民间一位杨姓艺人把采茶、制茶与花灯文化和社会现状紧密结合,演绎出一种汉族民间灯艺戏曲表演形式,由此石阡茶灯便应运而生。所以严格来说,应该是茶从唐朝起,灯自茶中来。

石阡茶灯与石阡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。石阡因为种茶而兴旺,石阡的茶甚至得到了朝廷的青睐成为贡茶,茶在石阡人的生活中越发重要,民间艺人就把“种茶”“制茶”“饮茶”与茶灯文化和社会现状紧密结合,演绎成为一种民间灯艺形式,宣传石阡茶叶生产,家家户户栽茶树,男女老少种茶制茶,由此,“石阡茶灯”就应运而生,后来石阡茶灯就成为民间每年春节“元宵庆会”的习俗,现在茶灯“茶女”表演的“十二月采茶”唱词就来源于此。

石阡茶灯被视为贵州东路花灯的重要支系,在石阡繁衍生息流传,主要活跃在春节期间。茶灯以“采茶”“制茶”为主题,综合佛、道等民间信仰,以及由此所衍生的仪式、工艺、表演技巧、念诵、唱腔等,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人类学价值。

古代茶灯的分布区域无史志可考,据口传资料,清代以前,茶灯主要流传于今石阡县境内各村寨,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。每年元宵期间,茶灯活动在全县各乡镇仡佬、侗、苗、土家等各兄弟民族村寨举行,持续数十日。石阡县享有盛名的茶灯村有中坝镇的河东,汤山镇的万金庄、老校场、龙地坝、湾塘、上下龙关、鸡冠石、高楼、桂榜山、平磨寨、平兴寨、杜家寨、摩罗、罗家寨等。《石阡府志》中记载了乾隆时期石阡春节元宵灯会盛况:“上元灯火,张灯立火树,扮龙虾狮各故事以行乐。”


姐妹采茶(朱进/摄)

十二茶女俏,十二杂角闹

在石阡茶灯当中,艺人们按一年中的12个月份将其分为12出剧目,每个剧目通过不同时节的采茶景象,展现采茶人的喜怒哀乐、人生百态。石阡茶灯所表达的内容,虽然是普通采茶场景的众生相,但却是几百年来当地茶文化与花灯文化相互交融的生动展现。

传承人周兴杰是现在石阡夜郎文化灯队的队员,灯队以表演茶灯戏为主,常年在石阡县演出。他介绍道说,茶灯是歌舞、戏剧融为一体,从众多侧面反映民间传统文化的大型戏剧。一台戏至少要40余人参与。茶灯中的角色分为十二采茶娘子和十二杂角两大类。其中十二杂角中除茶婆外,其余杂角为青壮年男人装扮,并着适合身份的装束,有丑角、正角之分,各自作不同形式的表演。以前茶灯中的扮演者均为年轻男子,不许女性扮演,也不许女性观看。就连茶姑娘也是演员男扮女装。尽管有12出剧目,但传统茶灯的内容和唱词讲述的都是茶姑娘采茶后,杂角打起姑娘们的主意,茶妈妈挺身护女的故事。

茶灯的灯极为隆盛。主灯古名“彩坛”,今称“彩门”,俗称“牌坊”。“牌坊”高约3米、宽约2米、厚约20厘米,竹木为架,篾编纸糊。“牌坊”放置在演出场所中心,起特殊的布景作用。另有十二茶女的提灯,灯型各异,形如花篮、菜篮、金瓜、白果、五星等。有十二杂角的道具灯,灯型有二胡、春牛、葫芦等;还有场外的高挑灯、元宝灯、宫灯、鱼灯等。

数百年过去,石阡茶灯几度兴衰,直到2007年进入贵州省非物质遗产名录后才得以稳定的发展传承。为继承和传播民间花灯文化,从2010年元月起,每年春节期间在政府和民间传承人爱好者的支持下,茶灯、花灯、板凳龙同时串乡串寨或县城演展,每年全县集中会灯,尧上敬雀节、国荣古寨清明节、县直部门召开庆祝盛会,茶灯、花灯都被应邀参加表演。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会请花灯队来唱茶灯戏,如今老百姓立房子,男婚女嫁,寿酒,县直单位打广告、私营门面开业,都经常联系上门表演,基本上形成了有偿服务的文艺团队。


石阡县龙塘闹花灯。刘金政/摄

多民族的松桃茶灯

松桃与石阡这样古时候大部分为汉族居住的区域不同,松桃则是苗族同胞居多,也有后硐茶灯和孟溪茶灯这样的区别。茶灯戏的流传也证明了贵州多民族文化在贵州历史上的交融。后硐茶灯源于当时的茶山文化,一般是双人表演,表演者也都为男性,分丑角与旦角,也一样曾经有“女不跳茶灯”的习俗。演员除丑角和旦角外,还有帮腔人员,人数不等,还有部分人握举着一盏戏灯,站在表演区周围,既照明,又在遇到主演员需要帮腔时共同帮唱或搭白。


石阡茶灯戏,游人如织。安彪/摄

孟溪茶灯的命名,则源于“十二采茶娘子”的采茶歌。至于是不是源自石阡的“十二娘子”则不得而知。在孟溪茶灯的传说里由于“十二采茶娘子”白天要上山采茶,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聚在一起一边选茶一边歌舞,“灯”就这样伴随着茶文化歌舞诞生了,孟溪茶灯就这样形成并一直传承下来。曾经,孟溪茶灯是纯银饰表演,但这种纯银饰表演已经消逝成为记忆。

长久以来松桃茶灯戏的传承都只靠群众代代口耳相传。19世纪后期,茶灯戏很受欢迎,松桃几乎每个村里都有茶灯队,每逢春节都要“玩灯”,甚至还去过重庆表演,深受群众喜爱。后来受到“打工潮”的冲击,茶灯戏的传承一度遭遇危机,一直到近年当地经济发展年轻人回乡,加上对非遗文化的保护,茶灯戏又再度苏醒,松桃县的茶灯队还创作了新的唱词歌颂美好新生活。

茶灯戏,忠实地反映着人们的生活。

来源|《乡村地理》杂志

文|孙晋楠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